审计署发布2023年度审计整改报告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杨曦)12月22日上午,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整改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2023年度审计查出问题中,要求立行立改的1786个问题,已经有1691个完成整改,整改率达到94%,比去年同比上升两个百分点。要求分阶段整改的817个问题,513个已完成整改,整改率达到62%。要求持续整改的问题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具体责任单位和年度措施。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共整改问题金额5380多亿元,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300多项,追责问责2800多人。重大问题整改总体进展顺利,解决了一些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
审计署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度审计整改成效更加彰显权威高效要求,体现出6个方面亮点和特色:
一是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努力做到举一反三。有关部门在对反复出现、经常发生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重点分析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缺陷,完善制度规则、堵塞漏洞、加强监管。特别是对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跟踪监督整改情况的4方面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如对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项目前置审批、要素保障等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导致有的项目未能及时开工或建设进展缓慢;有关地方在项目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基础上,又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导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资金支持金额超出项目总投资;专项债券资金使用阶段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态掌握项目使用单位管理资金情况的手段仍不完备等。在此基础上,2部委修订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推动各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投资安排符合项目条件、支持标准和项目建设进度;要求地方不得多头超总投资额申报资金;优化专项债券项目筛选审核机制,选择部分经济体量较大、管理基础好,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地区研究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给予地方更多项目审核自主权。
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有关部门从收、支2个方面加强财政管理,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收入方面,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推进收入征管数据共享,开展代开虚开发票、跨关区避税等重大风险综合治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针对组织财政收入不到位等问题,有关部门完善税费政策、严格税费征缴,已通过补征税费、将延压税费办理入库、为企业补充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等整改。支出方面,财政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研究完善转移支付项目设置,更好发挥转移支付功能定位。针对部分转移支付分配不协同不合理、下达不及时不科学问题,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修订资金分配机制或管理办法,对以前年度分配不合理的通过核减预算、收回资金等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下达流程,加强央地间、年度间工作衔接,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较上年明显加快。中央财政把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严格“三公”经费管理,推动压缩节庆展会论坛等活动,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财政部围绕财经领域重大案件查处、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会计评估领域专项监督、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等4个领域,在全国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适时通报典型案例。
三是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兼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关部门推进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财政、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区域、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提升各项政策目标、工具、力度、节奏匹配度;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管理,通过优化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等措施,防范资金空转。有关部门围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针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细化分解改革任务,推动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针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破除影响国企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企功能定位,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针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加快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歧视不同所有制、规模和地域企业的各类规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进一步看好用好民生资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部门和地方把整改民生问题、看好用好民生资金,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切入点,着力解决就业、食品安全、乡村振兴等方面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梳理形成2024年就业政策清单,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建立与税务、市场监管部门共享劳务派遣单位信息机制,促进劳务派遣市场优胜劣汰;有关地方严肃查处欠薪欠保等违法行为,督促劳务派遣企业补发截留克扣的劳动者报酬、补缴社保费,已补发或追回各类补贴3.2亿元。围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6部委印发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有关地方已整改挪用、挤占、套取资金问题22.21亿元,121县解除与147家违规食材供应商的合同,8省追责问责徇私枉法的供餐监管部门和学校工作人员等384人。围绕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农业农村部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作为“三农”建设优先选项。有关地方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督促社会资本兑现拖欠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分红等;依据实际需求修正或重新编制村庄规划,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五是进一步强化底线意识,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有关部门和地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债务管理方面,财政部公开通报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开展全口径地方债务统计监测;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挥专班牵头作用,赴各地开展4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调研督导帮促;金融监管总局督促金融机构规范金融产品发行,重点防范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金融风险方面,有关部门推动建立高风险机构退出市场过程中政府与法检联动机制,强化行政处罚、民事追责、刑事打击的衔接配合,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机制。有关银行已提前结清被挪用的科技创新贷款或发放给“僵尸企业”的低效无效贷款等。国企国资方面,国务院国资委提级查办审计移送的11个重点问题,保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高压态势。有关央企通过调整账表、加快项目建设、追回对外出借资金等方式,整改会计信息不实、资产运营效益不高、违规处理处置资产等问题。
六是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问题的查办力度,强化权力监督。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审计移送重大问题的查办力度,把审计及整改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作为领导干部日常调整配备等重要参考。对审计移送的310多件违纪违法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对涉案款物加紧追赃挽损,依规依纪依法处理处分有关责任人。对政商勾连结成利益集团形成区域性腐败的问题,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以权力为依托的资本逐利行为,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对套取政策红利妨碍政策措施落实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高新产业等优惠政策执行中,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申报单位弄虚作假等行为。对腐败手段更加隐形翻新的问题,中国证监会推进《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提升“影子公司”、“影子股东”等新型腐败发现能力。对基层一些单位腐败问题,农业农村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债务、工程项目管理等突出问题,在全国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
从整改情况看,要求立行立改的问题还有部分尚未整改到位,结合审计署开展的审计整改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当前还存在少数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违规整改等问题。该负责人分析,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审计整改“两个责任”仍未全面落实到位。一些被审计单位对落实整改主体责任缺乏必要措施或存在畏难情绪、过关心态;有的主管部门对监督管理责任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没有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专项整治长牙带刺效果欠佳。二是近年来审计查出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交织,相应整改难度加大。有的问题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出现的阶段性困难,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消解;有的问题本身即属于中长期改革任务,需要与改革一体推进、同步完善;有的问题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需逐步稳妥推进解决。三是贯通协同还有短板弱项。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整改协同不足,横向上地区间、部门间未形成有效的责任共担、信息共享、整改共促机制;纵向上有的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整改中仍存在压力层层衰减等现象。
该负责人介绍,对这些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已对后续整改作出安排,将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对重要问题一盯到底;用好问责利器,坚决惩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做好举一反三,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加强监管。下一步,审计署也将持续加强跟踪督促检查,推动整改合规到位、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