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武贵龙:走高质量人才发展特色新路 为中国式现代化储才蓄能

发布时间:2023-07-22 21:40: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走高质量人才发展特色新路 为中国式现代化储才蓄能

武贵龙

[摘 要]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根中国大地,立足自身实际,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积极探索高质量人才发展特色新路。
[关键词]主题教育;高质量人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强国崛起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当今全球竞争本质和未来发展关键的精准把握。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和主要载体,“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绩,走出一条高质量人才发展的特色新路,努力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深刻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回望百余年党史,就是一部聚集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对于加快建立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全国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八个坚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并擘画出清晰路线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25年,全社
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这是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已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激发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进而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领导,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可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一法宝通过艰苦不懈的攻坚克难获得,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出这一优势,才能在集智攻关中释放出才华和能量,充分展现个人价值。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培养人才、铸就人才,必须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听党话、跟党走,这样的人才培养标准才能够符合 “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要求。

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坚决守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工作首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就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只有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广大青年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世界潮流与宏伟格局之中,真正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在赤忱献身于国家民族伟大事业的奋斗实践中实现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远大志向。

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领导,要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无德不立,好老师的根基是好师德。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认真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敬重学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鼓励教师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名学生都健康成长。同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此外,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育还应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特别是青年人才正处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高等学校不仅要教育引导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还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支持青年教师成长,让青年人才“愿坐冷板凳”。在确保始终坚守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践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引导青年教师利用好青年人才政策,潜心研究,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尽快成长起来,挑大梁、担重任。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前人才强国建设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我国必须把人才强国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推动树立发展新理念新思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充分发挥人才强国建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应当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质量标准和科学方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引领者,人才的现代化必须与社会的现代化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实现人才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推进人才发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推进包括人才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二是坚持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吸引和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应持续完善人才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明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分类新理念,聚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格局,形成诸多领域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人才支撑。坚持“四个面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充分运用、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担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角色,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高校同地方、行业的紧密联系,切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制约产业进步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三是坚持以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效能为目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是影响人才集聚和发挥效能的根本性问题。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营造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梗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人才支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走好高质量人才发展特色新路,践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使命担当

高校要在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找准方位、勇担使命,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走好高质量人才发展特色新路,以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扎实行动再立新功。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方位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完善学生思想引领体系、成长助力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新范式。另一方面,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培养流程和就业引导等几个重点方面,着力构建具有特色风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坚持特色一流,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要扎根中国大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强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方面,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系统思维全校一盘棋,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布局,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另一方面,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校地融合,加强统筹协调和战略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凝练行业领域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各类平台建设和条件保障,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在“培育大人才、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三,坚持引育并举,培养造就领军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按照“四有”好老师和“严谨治学、甘为人梯”老教授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人才特区集聚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要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以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心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好事业发展的平台,让不同赛道的教师都能成长进步。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使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动力、事业上有成就、收入上有增长、生活中有幸福,切实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强化国际交流,开拓人才培养“大视野”。一方面,要拓宽国际视野。高校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依托专业特色,在全球科技创新中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在相应领域占据前沿位置。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等各类全球性合作组织并发挥作用,在国际交流中当好“科技使者”“文化使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武贵龙: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万玉凤 王  瑶